又到豐收季節,廣袤的田野鋪展最美畫卷。
山溝溝里“流金淌銀”。“轟隆隆”,在挖土豆(馬鈴薯通稱)的“大馬力”農機翻轉挖掘運作下,一個個土豆就像一塊塊寶石從地里翻刨出來,圓滾滾、黃燦燦,大大小小的“金蛋蛋”土豆翻滾在壟畦上……西寧市湟中區海子溝鄉水灘村的群眾正在收獲著自己辛勤耕耘的杰作,分揀著豐收的碩果。“一株苗下土豆有六七個,平均畝產2100多公斤,滿產穩產高產,畝均純收入達2500多元!”湟中貴發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發貴一臉喜悅地說。
“書記工程”破解“山之困”
近年來,湟中區海子溝鄉黨委想方設法破解“山之困”,千方百計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著力布局“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將做強做優做大馬鈴薯作為鄉村兩級書記引領產業發展的“書記工程”。部分黨支部書記作為村莊里的致富帶頭人,領辦專業合作社,流轉“低產田”“休眠地”“撂荒地”并大力吸納建檔立卡戶和低收入戶到合作社當農機手或務工,帶動了群眾家門口就近就業。據悉,今年海子溝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2000余畝,呈現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良好態勢。
“路通貨暢”助力“腰包鼓”
憑借著毗鄰“三李公路”和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的區位優勢,土豆壓根不愁銷路。海子溝的土豆飽滿、個頭勻稱、出粉率高,市場認可度高,遠銷寧夏、江西等地。“今年土豆的收購價格比較理想,按現在的收購價格,大號每噸1400元、小號每噸1000元,收挖的時間不同,土豆的收購價格也會出現一些波動……”此外,海子溝鄉各專業合作社興建有34座馬鈴薯貯藏窖(保鮮庫),便于反季節銷售,帶動農戶持續增收。種植土豆的農戶收獲頗豐,農民嘗到了甜頭,有了奔頭,更有盼頭。
“融合發展”打造“產業鏈”
如今,海子溝鄉立足產業產品優勢,把補齊短板、健全產業鏈作為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抓手,通過規劃海子溝馬鈴薯淀粉加工基地,以深加工提升馬鈴薯產品附加值,實現種、儲、加、銷一體運行。同時,注重搭建“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等多種銷售平臺,延伸產業鏈,讓廣大農戶和種植大戶種得安心、賣得有信心。
土地“活”了,產業興了,群眾樂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海子溝鄉正在擘畫一幅共富新圖景。(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