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關口前置、觸角延伸”,近年來,省高級人民法院積極踐行這一工作理念,多途徑為人民群眾提供無訟夯基、多元解紛、訴源治理、訴調對接、息訴止爭的訴訟服務新模式。全省三級法院加大固定法庭和巡回法庭力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青海省地域遼闊,受人文地理環境影響,不同地區的法庭建設也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近期記者分別走訪了解了城區、牧區和半農半牧地區的固定法庭和巡回法庭工作。
省高院供圖
西寧:發揮法庭基層治理作用
“天黑了,回家吧!”
“再等會兒,我這還有一個案子,想跟大家討論一下呢。”
窗外已是夜色朦朧,早已過了下班時間。西寧市城北區二十里鋪法庭庭長張永平的辦公室里,年輕法官們卻不愿意離開,法庭的法官專業研討會議還沒有要結束的跡象。
二十里鋪法庭是西寧市城北區法院的派出法庭,轄區包括11個行政村及13個社區,人口不少于20萬。轄區內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產業園區集中了西寧市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二十里鋪法庭也因此成了全省接觸新類型案件最多的法庭。
據統計,二十里鋪法庭2018年全年法庭收案量為984件,2021年的收案量已高達2606件。為了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案件辦理質效,法庭定于每周五下午召開法官專業研討會議,集中學習,討論自己疑難案件。
二十里鋪法庭現有6名入額法官,人均年辦案量超過350件。青年法官王玲玲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法庭的辦案量逐年激增,案件類型日益多元,日常工作飽和,加班加點是常態,同事之間平時并沒有時間交流,因此在法官專業會議上通過案子解決疑惑,對年輕法官成長有很大幫助。
在張永平的意識里,法庭是最接近人民群眾的法院機構,除了要加大調解和審判力度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也是法庭義不容辭的責任。
早在2016年,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正式開始之前,二十里鋪法庭已經進行了訴源治理的嘗試,在轄區各村選出德高望重、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村干部擔任司法聯絡員。
張永平回憶,司法聯絡員機制剛建立的時候,困難重重。各村選出的聯絡員對法院工作非常支持,但受限于專業法律知識,只能參與送達工作,對訴前調解缺乏經驗。
2018年,二十里鋪鎮政府找到張永平,希望法庭協助鎮政府參與轄區治理。得到城北區法院院黨組支持后,二十里鋪法庭配合鎮政府,成立了矛盾調解中心。法庭經常派法官去給調解中心的調解員講課,幫助提升調解員的素質。當年調解中心就調解簡單民事糾紛三百余件,大大減輕了法庭壓力。
跟鎮政府的合作取得成效后,生物產業園區管委會也找到法庭,希望能跟法庭合作。
生物產業園區內高新企業聚集,買賣合同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等案件數量多。每逢年底外來務工人員回鄉前,案件數量大幅增長。為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年底討薪難題,法庭聯合生物園區管委會、城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群策群力,保障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2019年,根據最高院一站式建設工作要求,二十里鋪法庭掛牌成立了訴調對接調解室,與區司法局合作,聘用專職調解員參與訴前調解工作。調解室掛牌至今,受到了當事人、律師等多方好評。
城北區法院院長王鵬表示,二十里鋪法庭真正發揮了人民法院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為轄區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
果洛:因地制宜,將巡回審判責任落實到人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年平均氣溫零下4攝氏度,草山面積占全州土地面積90% ,山大溝深,人員密度低。牧民在大部分民事案件中,可供執行的財產是牛羊。
在這樣的環境里,建設專門的派出法庭并非最佳方案。果洛中院結合當地實際,創新了巡回審判工作方法:全州六個縣法院在轄區鄉鎮確定巡回審判點,開展巡回審判工作。
果洛中院政治部副主任譚春彥告訴記者,果洛州涉環境資源案件集中至瑪沁縣法院管轄,因此,巡回審判工作中不對涉環資案件進行審理,但本著“誰執法、誰普法”的理念,法官會在巡回審判過程中結合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普法宣傳。
2021年5月14日,是甘德縣人民法院巡回審判點生態環境保護聯絡站掛牌的日子。一大早,江千鄉政府工作人員和特邀人民調解員就趕到了掛牌現場,“我們盼著巡回審判點掛牌已經很久了。”調解員加角激動地說:“有一個離婚案件,我調解了幾次都沒有成功,今天希望法官能調解成。”
當事人依某與曲某于2012年按照當地習俗“結婚”后開始共同生活,雙方未登記領取結婚證,在共同生活期間曲某又將另一女子帶回家并以夫妻名義居住,致使依某與曲某產生糾紛。該糾紛經鄉矛盾調解委員會多次調解未果后,依某將曲某訴至甘德縣人民法院,請求判令曲某返還其陪嫁財物、分割共同生活期間的財產并對其承擔家庭主要勞動進行賠償。
面對難斷的家務事,甘德縣法院法官日吉才讓與依某、曲某及其親屬多次溝通、梳理糾紛緣由、了解財產現狀。當天就通過巡回審判的方式對該案進行調解。經過艱苦調解,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一致調解協議:曲某向依某返還牛22頭及陪嫁的銀腰帶、藏袍等財物,并賠償現金2000元。
翌日,天剛亮日吉才讓就和同事來到當事人的牛棚,清點了牦牛數量,當事人履行了法院的調解協議。
果洛中院研究制定的《關于積極推進巡回審判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創新方式方法,推行符合地區實際的巡回審判模式,構建以“巡回審判點”+“法官進網格”+“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為抓手,以“訴非對接中心”和“執行事務中心”建設為驅動的“3+2”巡回審判模式,打造新時代果洛地區的“馬背法庭”。
按照《意見》中“法官進網格”的要求,全州各基層法院的巡回審判點,都要確定一名法官為該審判點聯絡員,讓法官進網格。日吉才讓就是江千鄉巡回審判點的聯點法官,他向當地有關部門和人民群眾公開了自己的手機號,方便人民群眾有訴求時,可通過手機直接跟他聯系。
日吉才讓說,當初得知自己被確定為網格責任法官時,心里是有壓力的,但是在掛牌儀式當天與鄉矛盾調解委員會、特邀調解員的合作,使他認識到法官進網格,切實提高了巡回審判的效率。
果洛州委領導對果洛法院在巡回審判工作中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海南:人大代表進駐法庭,參與案件調解工作
從西寧市驅車90分鐘,記者來到了此次采訪的目的地——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人民法院尕讓法庭。當天,縣人大代表王鳳蓮和劉玉月將參與法庭一起撫養關系變更案件的庭前調解。
原告蘭某與被告才某早在2018年8月就因夫妻感情破裂,經貴德縣法院調解離婚。離婚后,婚生長子和次子均由被告才某撫養。但長子與父親不和,經常偷跑回外公外婆家居住。蘭某不忍心,希望法院將長子的撫養權變更至自己名下,以保障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尕讓法庭受理此案后,邀請王鳳蓮和劉玉月參與庭前調解。尕讓法庭庭長喇海峰告訴記者,尕讓法庭所轄區域內藏族、回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法庭辦案還要了解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人大代表長期生活在本地,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比較熟悉,邀請人大代表參與法庭工作,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2019年8月,尕讓鄉人大在尕讓法庭建立了人大代表聯絡站,積極引導人大代表參與民事案件庭前調解工作,人大代表聯絡站制度逐步得以完善。
2019年恰逢“鄉鎮人大建設年”活動,省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深入尕讓鄉調研時,對尕讓法庭的人大代表聯絡站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為人大代表的履職提供了優質保障。
貴德縣法院高度重視法庭建設,除尕讓法庭外,常牧法庭也建立了人大代表工作聯絡站,并運轉良好。院長錢悅認為,聯絡站的建立,充分發揮了人大代表聯絡群眾的優勢,不斷健全完善了人大代表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王鳳蓮告訴記者,自尕讓法庭的人大代表聯絡站建立以來,她曾多次參與庭前調解工作,并多次受邀旁聽和監督案件庭審現場,“經過多次參與之后,我深知法院工作的難度,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法庭工作在地方長治久安、經濟有序發展中的作用。作為人大代表,能夠參與法庭工作,我深感榮幸。希望今后能繼續為法庭的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也能更多更好地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而與法院的同志們共同努力。”
巡回審判,是青海法院打通法院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實踐。(于瑞榮 鐘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