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些村莊,不一樣的是,當“綠色扶貧產業”行動融入,貧困村華麗轉身青海旅游小景區發生驚喜變化。記者近日從省扶貧局了解到,在推進脫貧攻堅大戰役中,我省積極將鄉村山水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一年來已投入4.65億元實施155個村旅游扶貧項目,積極打造花海農莊、鄉趣卡陽等一批鄉村旅游品牌,帶動3.9萬貧困人口增收。
湟中縣攔隆口鎮卡陽村,目前創建農家樂20余家,修建了青海首條鄉村扶貧旅游公路(7.8公里),打通了鄉趣卡陽景區交通道路,著力發展花海旅游,帶動鄉村“農家樂”、“農家超市”發展,通過景區建設使一個貧困村摘掉了“貧困帽”。去年,卡陽景區累計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村民人均增收8100元。今年卡陽鎖定了100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目標。曾經深山里的貧困村,如今成為國家3A級景區,成了青海鄉村旅游、戶外運動、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邊麻溝村花海景區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打造的鄉村旅游品牌,也是鄉村旅游扶貧生產園。景區轉變發展方式,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轉106戶40公頃村民土地用于“花海”景區建設。把累計爭取到的700余萬元各級各類項目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頭上,并將9戶貧困戶的14.6萬元產業扶貧資金也折股量化,讓村民真正成為景區的“主人”。2016年,景區客流量達3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140余萬元,農家樂收入300余萬元,全村年人均收入增長2000多元,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
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牙合村盤活山水打造“最美北方梯田”,《西山鄉“最美北方梯田度假村”規劃》納入了省扶貧局旅游扶貧項目,爭取到725萬元的扶貧資金。項目實施后,可惠及西山鄉牙合村和楊徐村共224戶821人貧困人口,每年旅游季節將接待15萬人。按人均消費100元計算,貧困戶戶均能增收1.17萬元,全年人均將增收3200元。而在去年,牙合村就通過開辦開心農場、洋芋粉條加工、酸奶銷售等,接待游客165040人次,直接經濟收入45.04萬元。
記者了解到,青海有60%以上的地區處于鄉村,不少鄉村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我省把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納入到“五大扶貧主導產業”之中,目前鄉村旅游成為全省全域旅游的“主戰場”,旅游扶貧成為青海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孫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