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短評
讓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發展文化事業,滿足民眾需求,是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也是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以保障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扎實工作,不懈努力,在全省形成了文化設施較為完備、文化隊伍素質逐步提高、重點工程快速推進、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服務方式不斷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抓好文化建設,必須強調民生理念,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把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放在與就業、教育、衛生等同樣重要的位置,讓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始終要把開拓創新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竭動力。目前,全省各地在理念思路、服務方式、機制體制方面不斷探索,大膽嘗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互助土族自治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鼓勵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藝人、文化藝術愛好者組建民營文化藝術團隊,拓寬文化志愿服務,深入鄉鎮“種文化”等來自于基層實踐的創新做法,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同時要把城鄉統籌貫穿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個過程。我省在建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把城鄉統籌、全面均等的原則放在重要位置,對于廣大農牧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傾注了最多的心血。通過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進村入戶”、流動文化設備配備等工程,使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步發展,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服務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目標。我省無論是設施建設還是活動開展,文藝創作還是隊伍配備,無一不是圍繞著“服務群眾”這一目標推出文化惠民實事。今年,我省將繼續全力推進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重點做好建設當中的督促檢查;認真實施好2017年“文化進村入戶”工程,為全省600個村配備電視音響、演出服裝、演出樂器等文化器材;繼續做好“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為我省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精彩的精神文化食糧。
我們相信,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青海大地,一定能夠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域取得更大成就,為欠發達地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經驗。
故事傳真
創新服務模式讓群眾文化“活”了
青海高原的秋天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大早,伴著裊裊炊煙,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的董文臻老人便起來打掃庭院。他邊掃邊哼唱著秦腔,一時興起竟放下掃帚,在院子里來了個有模有樣的秦腔亮相動作。
今年72歲的董文臻不僅是一名普通的農民,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互助縣秦腔業余劇團的秦腔演員!
這個夏天,縣里組織了多場秦腔展演活動,董文臻著實過了一把唱戲的癮。“你沒見當時那個陣勢,那么大的臺子,那么好的行頭,臺下的觀眾是滿滿當當啊!”說起演出的情景,董文臻不禁眉飛色舞起來。他從13歲起自學揚琴,進入村里的文工隊,邊種地邊演出,邊勞動邊四處拜師學藝。
2013年,互助縣文化館招募和選派了72名基層文化志愿者,組建了一支綜合性縣級文化服務主體隊伍,實現了縣、鄉、村三級聯動服務。他們分成文化工作小組,分散到了全縣8鎮11鄉,開展文化幫扶工作。董文臻就是在文化志愿者的幫助下,到了互助縣秦腔業余劇團,進行專業培訓和學習,實現了從一個普通的農民到一個“角兒”的華麗轉變。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互助縣文化館積極用改革推動發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全力打造服務基層群眾、點亮群眾文化生活的新樣板,讓群眾文化“活起來”。
鼓勵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藝人、文化藝術愛好者組建民營文化藝術團隊,文化部門保證設備配置和人員培訓投入。團隊收入通過參加民間廟會、鄉鎮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采取“誰邀請,誰支付”的方式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獲得,形成了“閑暇季節排練、農忙干農活、務工季外出務工,有演出任務時隨叫隨到”團隊服務模式??h農民秦腔業余劇團開啟“養團不養人”工作模式,每年由縣文化館組織開展四次集中培訓,統一安排演出,農民團隊不僅接地氣,演出內容也受大眾喜愛,劇團還將演出延伸到省內其他地區和鄉鎮。目前,劇團演員年人均演出收入基本達到7000元至8000元,既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帶來了可觀收入。
針對鄉鎮普遍缺少文化服務人才、文化建設“小馬拉大車”的管理和服務困境,縣文化館拓寬文化志愿服務,深入鄉鎮“種文化”。互助縣文化館發動文化人才參與鄉鎮文化站扶持與輔導,大力培育特色鄉鎮文化品牌,積極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先后培育特色社火隊132支,百獅舞、安昭等節目已成為鄉鎮特色文化的代表。同時,文化志愿者還為縣城旅游景區演藝團隊和各類民間藝術團隊免費培訓和教授舞蹈,使演出節目質量有了明顯提升。
如今,和董文臻一樣的農民秦腔演員已經成為劇團的中堅力量,充實了縣級團隊的人才隊伍。村里的舞臺少不了他們,縣上的演出活動他們也頻頻亮相。(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