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一片新綠,收獲一份希望。短短幾十年時間,西寧市置身于一片大森林的懷抱,綠意盎然。9月15日,本報刊發了報道西寧南北山綠化實踐經驗的長篇通訊《森林覆蓋荒涼的英雄史詩——西寧南北山28年綠化紀實》。報道說,28年來,西寧南北山累計造林已達3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9%。數字不僅僅說明西寧市南北山的綠化成果,更見證了青海人在環境極度艱苦的高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植樹的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是指引青海未來發展,尤其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途徑、譜寫美麗中國青海新篇章的基本遵循和行動綱領。
于青海而言,生態資源就是最大的資源,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優勢,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發展;于西寧而言,有了南北山的“綠色屏障”,周邊湟水流域水土流失才得到有效控制,大氣環境質量才得到顯著改善,城區的熱島效應才明顯減緩。
搞好國土綠化是打造綠水青山的重要抓手。1989年,青海省委作出一個重大決策:“綠化西寧南北兩山、改善西寧生態環境”。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可以想象,在南北山這樣干旱的山上覆綠,沒有特殊的方法和幾代植樹人長期艱苦卓絕的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28年間,南北兩山幾十萬畝綠樹的背后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在付出艱巨的勞動,而尕布龍就是這個群體的杰出代表。我們相信,弘揚尕布龍精神,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一年接著一年抓,青海大地必定綠意盎然。
實施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重點公益林和湟水河兩岸南北山造林綠化等專項工程,是打造綠水青山的主要手段。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我們相信,只要下定決心,抓住植樹有利時節,全民參與,實干、快干、大干,每年完成植樹造林任務,提高樹木“成活率”,青海生態必將持續向好。
把綠化融入城市建設,多為城市“種樹”,多給生態“留白”,建設森林城市,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這是打造綠水青山的目標。我們相信,創新造林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調動林場、企業、社團、個人等植綠護綠愛綠的積極性,切實加快“四邊”綠化,持續增加綠量、提升品質,我們就一定能感受到綠色一年比一年多,環境一年比一年好。(苑玉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