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的賀信,為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廣袤的青海大地上,有5000多個湖泊,4200多條河流,濕地面積510萬公頃,濕地面積在全國居于前位,濕地資源占全國總量的22%,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生態安全大局出發,立足我國發展新階段和人民新期待,著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突出矛盾,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作出的系統性變革和革命性重塑。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創建……如今的青海湖湖面開闊,水質清澈,飛鳥翱翔、湟魚潛底;祁連山雪峰傲立、森林茂密、草原秀美、溪流奔涌;三江源風光無限,藏羚羊成群結隊,藏野驢悠閑散步,野生動植物充滿生機;神秘的“生命禁區”可可西里令人向往。
行者方致遠,奮斗路正長。建設國家公園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偉大實踐,對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充分認識“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國大局中的“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定位,充分認識“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的政治囑托和“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的發展厚望,充分認識國家公園建設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美麗中國愿景的重要舉措,真正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轉換,使“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在這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青海特點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道路上以夢為馬、揚鞭奮蹄,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世界一流的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我們要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重點任務,以“國家公園”的方式實現對三江源的永續保護、世代傳承,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模式。優化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完善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相互支撐的長效工作機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職業化管理隊伍。認真梳理并繼續完善國家公園設立、建設、運行、管理、評估、監督等各個環節,以及生態保護、自然教育、科學研究等各領域的制度辦法,形成全過程閉環管理的制度體系,為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制度保障。不斷豐富《西寧共識》內涵,打造國家公園論壇永久會址。加快開展國家公園涉及縣域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引導開展現代化社區建設試點。
職責所系、使命在肩。我們要建立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示青海擔當、作出青海貢獻;讓青海最大的價值因生態文明而煥發勃勃生機,生態自信更加堅定;堅決扛起在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中的使命擔當,把殷殷囑托轉化為造福人民的務實舉措,以國家公園之名走向世界,繪就生態文明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