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時空節點,勾起厚重又難忘的記憶。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的每一個生動畫面,已牢牢定格在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的腦海里,成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無窮動力。
囑托,聲聲入耳;壯志,油然而生。廣大干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守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三江源國家公園壯美風光。圖片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啟新篇
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區劃面積由12.31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9.07萬平方公里,三江源國家公園邁入建設新征程。青海向黨中央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時間回轉到2016年。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如一股勁風吹遍江源大地,省委省政府將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列為“天字號”改革工程,按照試點方案大膽改革創新,堅持創新體制、系統治理、共建共享、科技支撐、依法管理,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形成了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九大理念和十五個體系以及“九個一”的三江源模式。實踐成果、制度成果、改革成果、惠民成果豐碩。
組建省、州、縣、鄉、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探索自然資源資產集中統一管理途徑,實行“大部門制”改革;國家層面公布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完成5個專項規劃,頒布施行我國第一個由地方立法的國家公園法律《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印發13個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體系;對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化組合,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九龍治水”困局有效破解,國家公園“四梁八柱”積極搭建,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筑牢。
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在創新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基礎上,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引導扶持牧民群眾以多種形式開展經營活動,加快發展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雪豹觀察自然體驗等4個特許經營項目……國家公園紅利正在釋放,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走向共贏。
來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生態管護員索索,曾與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通話。作為一名生態管護員,談起現在的情況,他信心十足地說:每天開展源頭巡護,每月都有穩定收入。隨著國家公園建設,生態環境會不斷向好,三江源一定會更加美麗。
藏羚羊。圖片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
孔慶國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二道崖灣管護站的一名駐站管護員,在12年的管護工作中,令他記憶最深刻的是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面啟動;2018年,門源回族自治縣西灘鄉老龍灣村被納入第一批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片區“村兩委+”試點村。當時村上建了文化長廊,生態保護被更多人重視,村黨支部書記還兼職成為老師,時常給孩子們上生態自然課。從那時起,他就堅信自己守護的這片土地會在嚴格保護中變得更加富饒。
如今,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已全面完成,以“十好”國家公園為目標,建立了一套規范統一的管理機構,推行綜合執法工作模式,40個標準化管護站全部建設完成。正在著力打造青海片區“生態保護高地、生態科研高地、生態文化高地”。值得一提的,在全國首創了“村兩委+”社區共建共享模式,將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截至目前已覆蓋聯點村20個。
同時,構建了規劃標準、科研監測、社會參與、保護管理、自然教育、基礎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務、宣教培訓九大支撐體系的工作格局。目前從祁連山下到省會西寧,自然教育已經深入基層,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品牌項目。
僅2021年,西寧市已在七一路小學掛牌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實施11所中小學校自然教育示范點建設項目,實施祁連縣自然解說系統建設。目前已形成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課程9套,各類自然教育讀本12冊,開發各類文創產品、教學用具40余套(件)。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研究中心自然教育分中心,設立青海省科普教育基地,開展自然教育課程開發和人才交流培養。
放眼今日祁連山,山上蒼松挺拔,不斷監測拍攝到荒漠貓、雪豹、兔猻等的珍貴畫面;山下群眾安居樂業,立足生態優先謀發展,生態產業多元發展。
全景卓乃湖。圖片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
在聞名遐邇的青海湖,近年來全面推進青海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吳永林是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站長,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管護那些在保護站的普氏原羚,巡護、監測、喂食,在每年的產崽期還要負責給小普氏原羚接生。在青海湖畔,不僅有吳永林這樣的專業保護者,廣大牧民群眾也義務參加了生態保護隊伍,承擔起生態管護的責任。
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0.85萬噸,較2020年增加0.81萬噸;普氏原羚種群數量由2020年的2700余只增加到2800余只,達到了保護初期的近11倍;全年統計水鳥總量約57.1萬只,較2020年增長了23.3%,達到2007年監測以來的最大值。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呈現總體向好態勢。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目前已提出青海湖“十四五”時期“一屏六區一平臺”發展思路和目標,制定出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若干措施》《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青海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為青海湖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目前,已完成首次青海湖流域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本底調查,編制完成《青海湖流域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本底調查報告》及濕地、草原、水資源與水生態、生物多樣性等專題報告,全面查清青海湖流域家底,國家公園創建基礎夯實。編制完成的青海湖國家公園總體規劃、設立方案已通過專家論證。扎實推動的各項工作沉淀為豐碩成果,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已正式獲批。
今日青海各族人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全力以赴建設現代化新青海,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上走在前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采訪手記:用心守護這片土地上的萬水千山生靈草木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圓滿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扎實推進……這是青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青海省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篳路藍縷、春華秋實。今天,當國家公園成為大美青海的亮麗名片,青海因生態美也因生態興,生態優勢正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賦能。全省生態保護公益崗位已超過14萬個,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清潔能源、循環經濟、高原特色農牧業、生態旅游等產業發展壯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青海大地被不斷印證,綠色發展、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邁步向我們走來。青海,因生態保護之需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進而催生涵蓋范圍更廣、領域更寬的生態產業,從最初謀劃綠色發展產業布局到如今產業延鏈強鏈補鏈,生態保護優先貫穿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
進入新時代,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著力構建以產業“四地”為主體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進一步深化“三個最大”省情定位認識,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上走在前列,高標準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加強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地保護,做好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國家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地典范正在落實中。同時,建立健全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依法開展國家公園特許經營、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現代化社區建設試點,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繼續辦好國家公園論壇,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實踐、豐碩成果也在穩定有序推進。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綠水青山必將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宋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