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一年來,我省各族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投身于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近日,西海全媒體記者采訪了奮戰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的一線工作人員,他們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一年以來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要守護好國家公園,為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貢獻力量。
國家公園的風光越來越美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高雅月
聯系到高雅月時,她正在祁連山腹地做科研監測工作。長年奔波在祁連山,對高雅月來說,祁連山就像她的家一樣,這里的一切她都很熟悉。她說,通過無數人的艱辛努力和守護,祁連山國家公園的風光越來越美,令人向往。
2021年,對高雅月而言是忙碌的一年,她多次帶隊深入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腹地開展野生動物本底調查工作,主要監測成果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秘境之眼》等欄目播出,獲得廣泛關注。其中,在《秘境之眼》欄目播出40期,開播以來播放量居全國第一。其間,高雅月主要負責實施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雪豹、豺、荒漠貓、黑頸鶴、昆蟲、野生植物、大型真菌等20余項野生動植物物種專項調查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為雪豹佩戴衛星項圈,完成我國第一例雪豹救助與科研監測相結合的典型案例,相繼為黑頸鶴、荒漠貓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佩戴衛星跟蹤器,實現多個國內首次,為省內甚至國內填補了相關領域的多項空白。
記得第一次野外調查歷時13天,高雅月帶隊共布設紅外線相機146臺。146可不是個簡單的數字,它代表著至少要爬146座山,每天至少徒步10公里山路,最多的一次在門源回族自治縣老虎溝走了整整14個小時33公里山路。
高雅月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在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相繼完成雪豹監測任務,獲取雪豹影像資料1500余份,取得5只雪豹、5只荒漠貓、6只兔猻同框等世界罕見的監測影像。同時也相繼啟動實施了豺、荒漠貓、黑頸鶴、野牦牛、盤羊、白唇鹿等調查項目。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祁連山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青楊溝管護站女子管護隊隊長楊毛措
6月3日一大早,楊毛措像往常一樣騎著摩托車巡護林區。楊毛措習慣了巡護山林的日子,她說這是她的本職工作,要帶領隊員守護好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生在祁連山,長在祁連山,楊毛措對祁連山有著深厚的感情。聊起管護站的工作,楊毛措提得最多的是巡護路上的所見所聞。“青楊溝一帶的野生動物很多,經常能看見成群結隊的巖羊,我最多的一次看到了300多只。”楊毛措說。
作為一名基層管護員,楊毛措和同事每月至少要巡護22天。在巡護的日子里,她們要走訪牧民,詢問牧民家的牛羊有沒有遭到野生動物的襲擊;要走訪林地,查看林地資源有沒有遭到人為破壞;要走訪草場,若發現不長草的黑土灘,會及時將情況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等到來年開春時再種上新草……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青楊溝管護站的草地植被越來越好。
在楊毛措看來,女子管護隊的每一名成員都能吃苦,她們平時巡護林區主要靠騎摩托車,為方便走村入戶,大家學會了騎馬,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深入牧民家中宣傳防火知識等。建隊幾年來,這支扎根在大山深處的娘子軍管護隊伍,舍小家為大家。她們以勤奮忘我的工作熱忱和高度的責任感,出色完成了各項管護任務。
楊毛措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祁連山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祁連山,發揮一名基層管護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去年,青楊溝片區沒有發生火災事故,沒有發生盜獵和野生動物傷害事故,呈現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自然景象。
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共贏
自然力量探索攝影師惠營
惠營是一名自然紀錄片的制片和攝影師。2014年開始,他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三江源區域創作上。從2014年、2015年的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項目中的現場制片和第二攝影師,到多次和國際著名動物保護專家喬治·夏勒博士的三江源區域有蹄類動物和雪豹的調查,他已經在青海三江源區域工作了近8年。
2020年開始,惠營和云享自然合作,工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生態體驗和特許經營領域,主要從事生態體驗線路的踏勘和設計,生態體驗的科學領隊?;轄I說,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不同于其他兩個園區,它更多的是相對平坦的廣袤高原平原,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在這里,高原降水和冰川融水匯聚的涓涓細流逐漸形成黃河的上游。這里自然資源豐富,植物類群和動物類群特別,尤其是見到各種高原獸類的概率非常高。
云享自然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開展了青藏高原野生動物觀賞的生態體驗活動?;轄I說,去年訪客到訪黃河源頭后,充分感受了當地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安裝的科學監測活動,更感嘆于黃河源的壯美景觀。訪客紛紛通過朋友圈向周邊朋友推介和宣傳黃河源、三江源國家公園。
惠營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2021年在黃河源園區開展生態體驗特許經營活動,讓當地牧民從中受益,打破牧民單一的收入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共贏。同時增進訪客和園區居民互動,不斷加深訪客對黃河文化、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感知體悟,增強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共同守護好美麗黃河源。
填補三江源地區雪豹調查空白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雪豹與草原保護團隊項目協調員姜楠
姜楠,一名來自云南的女孩。自從來到青海后,她奔走于高山峽谷。在野外監測雪豹的路上,她不僅兩次目擊到雪豹,還有兔猻、白唇鹿等其他野生動物。她說,在青??吹饺伺c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場景,令她難忘。
去年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哈秀鄉“追豹”的日子里,姜楠已經能熟練區分雪豹與其他動物的糞便,還掌握了野外放置紅外相機的技巧。“如果一個地方有很多雪豹糞便,說明雪豹經常來這里。”姜楠說,到玉樹后,通過藏族同事阿吾扎拉,她認識了云塔村的牧民監測員,在一年的工作中,他們相互學習,把現代科技和傳統經驗相結合,為更好地開展雪豹監測工作打下基礎。
為培訓社區監測員,和當地牧民溝通交流是姜楠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姜楠說,她對社區監測比較感興趣,當地傳統文化中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理念、文化傳承,以及約定俗成的保護野生動物的民約都和其他地方不同,這也是最觸動她的地方。
2021年10月底,姜楠和同事們一起到云塔村,他們在一周內檢查安裝在云塔村的20個相機位點,以及更換電池、存儲卡,回收紅外相機素材,并新增了25個相機位點。
做野外監測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困難,對姜楠來說,恐高是極難克服的困難之一,因為雪豹常在山脊線、懸崖峭壁上出沒,紅外相機也只能安置在這些地方。姜楠說,雪豹喜歡在懸崖峭壁活動,要調查它、研究它,只能慢慢克服恐高,意識到某個地方有危險就盡量走慢些,走得多了,也就適應了。
姜楠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目前,已有30多名青年志愿者來到青海,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填補了三江源地區雪豹調查的多項空白。(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