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同意,今年1月1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下稱《總體規劃》),標志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步入全面推進階段。就此,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田錦塵進一步解讀《總體規劃》,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總體規劃》的批準實施將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何重大意義?
田錦塵: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緊跟中央步伐,根據《試點方案》要求編制總體規劃,推進國家戰略科學落實。《總體規劃》的批準實施標志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向著新征程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它是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青海省承擔著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引領和示范任務,編制《總體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鞏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果,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的新型國家公園的必然要求。
三江源是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主要任務是創新更有效、更科學的生態保護新模式,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編制《總體規劃》就是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抓手,實現三江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為全國提供示范。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總體規劃》呈現哪些特點?
田錦塵:《總體規劃》主要體現“三個統一”特點:
一是著力體現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有效統一,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實際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從戰略上來謀劃,在整體上來布局,緊扣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要求的新部署、新舉措、新模式和新探索,體現依法建園、科學建園、全民建園、開放建園、和諧建園、智慧建園的鮮明特征。
二是集中體現先行先試和體制機制創新的有效統一,著力解決“九龍治水”和自然資源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組建管理機構,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和執法,并建立“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來管”的新型保護地管理體制,實現權責邊界清晰、所有權和監管權分離、地方政府和國家公園管理部門良性互動。同時,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試點等工作緊密銜接,統籌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管理。
三是突出體現更加嚴格保護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統一,始終貫穿采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實行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強調生態系統原真完整保護,科學把握生態系統內在規律,以自然恢復為主,打造生態保護升級版。更加注重人的發展和文化保護,既要使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符合資源環境保護要求,又要滿足文化展示和歷史傳承的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總體規劃》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田錦塵:《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遵循生態保護內在規律,尊重三江源生態系統特點,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總體規劃》科學規劃空間布局,明確功能分區和功能定位,遵循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理念,以一級功能分區明確空間管控目標,在園區內各類保護地功能區劃基礎上,將各園區劃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利用區,實行差別化管控策略,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科學合理布局和可持續利用。以二級功能分區落實管控措施,是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在專項規劃中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管控措施。
《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生態系統保護、配套支撐體系。關于體制機制創新,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試點、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試點等工作緊密銜接,統籌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并通過建立特許經營機制,健全完善管護體系、制度體系、規劃管理體系、標準體系。關于生態系統保護,通過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的原真完整保護,推進社區共建共管,加強環境綜合治理,保護節約水資源,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關于國家公園建設配套支撐體系,開展國家公園支撐配套體系建設,努力提升科技水平,逐步完善基礎設施。
記者:請問如何理解《總體規劃》的主要目標?
田錦塵:《總體規劃》明確的總體目標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得到嚴格保護,滿足生態保護第一要求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公園科學管理體系形成,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綠色發展方式逐步形成,進而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同時,《總體規劃》也明確按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目標實施。近期目標是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到那時國家公園體制全面建立,法規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管理運行順暢。綠色發展方式成為主體,生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轉產轉業牧民有序增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江河徑流量持續穩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水質穩定保持優良,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國家公園服務、管理和科研體系初步形成,生態文化傳承弘揚?;窘ǔ汕嗖馗咴鷳B保護修復示范區,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中期目標是到2025年,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法規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趨于完善,管理運行有序高效。全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繼續帶動牧民轉產轉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物多樣性豐富,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江河徑流量持續穩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水質更加優良。形成獨具特色的國家公園服務、管理和科研體系,生態文化繁榮發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彰顯。遠期目標是到2035年,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完善,行政管理范圍與生態系統相協調,實現對三大江河源頭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園區范圍和功能優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建立起生態保護的典范;國家公園規劃體系、政策、制度、標準、機構運行等體系全面建立;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式更加成熟,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生態體驗特色明顯,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環境教育基地,建成現代化國家公園,成為我國國家公園的典范。
在全面推進三江源建設的重要階段,我們要將落實《總體規劃》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結合,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按照《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原則、總體布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標,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配套體系建設,抓緊制定專項規劃,推動各項管控措施落地實施。(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