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動員大會,正式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對于青海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有何深遠意義?體制機制的創新對于三江源地區、對于生活在這里的牧民群眾來說,又有怎樣的利好機遇?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
隨著國家13部委聯合通過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并確定了青海等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市),“國家公園”的夢想,再次吹響了青海綠色發展的新號角。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說,從國家公園的提出到落地,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青海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其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是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由此,可以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國家公園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即將成為真切的現實。
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說,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具有牽引性示范性的重要舉措。這是青海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綱領性文件和工作指南,充分體現了三江源生態保護的全局性長遠性意義和價值,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青海的重大使命,標志著青海成為全國第一個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全新體制的省份,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在青海三江源地區選擇典型和代表區域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對實現三江源地區重要自然資源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促進自然資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續利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無疑這意味著三江源不僅僅是玉樹的、果洛的,也不僅僅是青海的,三江源更是中國的!是中華民族的!建設國家公園是優化國土空間,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選擇在三江源率先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對于我國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乃至全國江河源頭區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其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生態服務功能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獨特性、稀有性、典型性,保護價值極高。
三江源地區39.5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分布著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和冰川等,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和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說,選擇在三江源頭典型和代表區域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助于解決生態環境局部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問題,更好實現對這一區域自然生態的系統保護、整體修復,使“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而豐沛;有助于解決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聯系還不夠緊密、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程度不高問題,建立起牧民群眾發揮生態保護主體作用并獲得穩定收益的機制、社會有序參與生態保護的機制;有助于解決三江源生態保護管理體制不順、“九龍治水”、權責不清、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實現“兩個統一行使”。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圓滿完成,二期順利啟動,實施面積也由原先的15.23萬平方公里擴大到39.5萬平方公里。通過退牧還草、禁牧搬遷、鼠害防治、封山育林、黑土灘治理、沙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項目的實施,三江源生態環境良好改觀。然而,一個個項目的背后卻存在著農、林、牧、水等多個部門的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應該是綜合管理、系統保護。通過整體保護、責權清晰的保護、開放共享的保護和嚴格規范的保護,從而形成有效、可持續的最嚴格保護。要有一張藍圖走到底的決心,明確各個部門職責所在。要通過開展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濕地補償與野生動物傷害和保護補償等機制,以確保老百姓能從中獲得穩定的收益,實現精準脫貧。搭建若干平臺,不斷激發當地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的內生動力,讓全國人民在共享其保護成果的同時,更要讓三江源的牧民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江源國家公園以三大源頭典型代表區域為主構架,優化整合了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賽5個保護分區,構成了“一園三區”格局,即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偯娣e達12.3萬平方公里。
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說,在三江源地區31.2%的面積上實施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將突出并有效保護修復生態。把握三江源生態特性與演替趨勢,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采用先進適用的恢復和治理技術,維持并提升三大源頭區水源涵養生態服務功能,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將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模式,按照山水林草湖一體化管理的要求,在兼顧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當地牧民收入兩者關系的同時,把現有草原、濕地、林地管護崗位統一歸并為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把原本相對單一的保護職責擴展到對山水林草湖完整生態系統進行日常巡護和保護。將建立牧民群眾、社會公眾參與特許經營的機制,有序擴大社會參與。通過艱苦實踐、開拓創新,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努力打造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名片、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典范,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方“凈土”。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體制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介紹說,未來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按照生態系統功能、保護目標和利用價值將各園區劃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利用區等不同功能區,實行差別化保護;按照山水林草湖系統治理的要求,統籌實施三江源二期、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項目,開展綜合治理;強化生態保護的政策支撐,實行與國家公園體制相適應、有利于嚴格生態保護的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構建保護野生動物長效機制,對牧民因保護野生動物繼續減畜造成的損失予以補償;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設計生態旅游線路、環境教育項目。把縣域或重點城鎮作為公園的支撐服務區,集中布局公共服務和訪客接待、交通運輸、自駕營地、醫療救護等設施,盡可能減少人為活動對園區自然生態的干擾和影響。相信試點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能夠與美國黃石公園相媲美。(林玟均 刁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