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015000185/2022-00152發文字號 :青政辦函〔2022〕123號
發布機構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文時效 :有效
主題分類 :國土資源、能源成文日期 :2022-07-31
青政辦函〔2022〕123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7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青海省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做好2022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以及《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省政府第72號令)等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全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概況
青海是全國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地質災害具有范圍廣、數量多、群發突發、災情嚴重、治理難等特點。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已調查發現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有4292處,其中崩塌462處、滑坡1038處、泥石流1183處、不穩定斜坡1595處、地面塌陷11處、地裂縫1處、地面沉降2處,分布在全省8個市(州)、45個縣(市、區、行委),對近20.36萬名群眾生命和76.40億元財產安全構成不同程度威脅。
二、2022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據全省總體降水特征、地質環境條件、人類工程活動及近年突發性地質災害分析,今年地質災害仍將呈頻發、多發、高發態勢,預計6—9月汛期是我省地質災害的高發時期,75%左右地質災害發生在這個時段。6—8月,全省因降水主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同時應關注青南高原、祁連山區高海拔局部地區因凍融參與誘發的地質災害;9—10月,西寧市、海東市及黃南州尖扎縣、同仁市因降水參與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不合理的工程活動、地震等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特別是東部地區切坡建房取土、灌溉滲漏等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極大。
三、地質災害防范重點
(一)重點防范期。我省地質災害發生受降雨影響明顯,大部分地質災害發生在汛期(6—9月),特別是出現強降雨時,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明顯增多,因此我省地質災害防范以汛期為主。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以整個工程建設期為重點防范時段。
(二)重點防范區域。包括全省33個地質災害高易發縣(市、區、行委)。湟水流域中下游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黃土泥巖廣泛分布,人口和設施稠密,人類工程活動逐年增加,加之近年來極端降雨天氣增多,全省每年近65%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災(險)情發生于該區域,是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最嚴峻的地區。特別是西寧市大通縣、湟中區近年來切坡建房取土等工程活動誘發崩塌、滑坡事件頻發。黃河流域瑪爾擋下游地區,受黃河及其支流侵蝕下切導致高陡土質斜坡、深切溝谷等十分發育,加之工程活動相對頻繁、極端強降雨較多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全省每年近20%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災(險)情發生于該區域。黑河及大通河流域中游山區,近年來地震頻發,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山高溝深,地形切割強烈,松散物源較多,多年凍土發育,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多發。柴達木盆地周緣地區,受構造、干旱等影響,巖土體較破碎,地形坡降大,松散固體物源豐富,便于水流匯集和快速沖刷,加之植被稀疏,在強降雨情況下泥石流災害易發。青南高原東部峽谷區,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多發,巖土體較破碎,多年凍土發育且易退化,長江、瀾滄江水系侵蝕強烈,地形高差大,降雨豐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較易發。
(三)重點防范對象。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段)、《2022年青海省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方案》中確定的330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人口臨時密集區及在建工程。
四、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一)推進調查評價,管控災害風險。各地要全面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和調查評價工作。落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三查”制度,認真開展本轄區地質災害隱患拉網式排查。及時更新地質災害隱患數據庫,建立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動態調整地質災害風險等級排序,并逐一落實防災措施。
(二)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技防水平。各地要聚焦“災害何時發生”這一關鍵問題,加強“人防+技防”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健全群測群防員遴選、培訓機制,確保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群測群防員,并及時向社會公告公示。全力加快推進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做好省級監測預警平臺以及已建成13處專業監測點、967處普適型監測點的運行維護,切實提高各類監測設備在線率,合理優化預警閾值和模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三)強化工程治理,減輕災害風險。各地要加快推進2022年度23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工程治理項目,由具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實施,嚴格遵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察、設計、施工規范進行設計和施工,確保設計合理,質量可靠,消除或減輕地質災害隱患。
(四)開展避險搬遷,消除災害隱患。各地要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落實好2022年省級財政安排的西寧市湟中區49戶199人和海東市互助縣500戶1945人的避險搬遷任務。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領導,全面落實防災責任。各地要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落實省、市(州)、縣、鄉、村五級防治責任制。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責任,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做好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等工作。
(二)健全協作機制,強化防災行業監管。各地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職責分工,建立健全分工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單位)的行業優勢、專業優勢,增強防災減災聚合效應。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落實“誰引發、誰治理”的要求,做好本部門(單位)工程引發或者威脅本部門(單位)的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根據規模和等級,由省、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按照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規定,申請財政資金并組織治理。
(三)及時補短強弱,細化汛期防災工作。各地要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細化領導帶班、專人值守、預警處置等工作,確保及時處置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嚴格執行信息報送制度。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嚴格落實“主動避讓、預防避讓、提前避讓”要求,在群眾或者群測群防員報告災害跡象、監測預警設備發出預警信息時,及時核實信息,并向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防控建議,如遇應當撤離的情況,需配合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選擇安全的轉移路線和安置地點,組織撤離危險區內所有人員,在威脅解除前堅決杜絕人員回流。各地要強化與專業地勘隊伍的合作,充實技術支撐力量,協力做好基層防災工作,有效增強基層主動防災能力。
(四)加強培訓演練,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各地要對轄區各級防災責任人、村社干部、群測群防員、受威脅群眾、工程建設人員等進行地質災害知識培訓。靈活采取集中與分散、綜合與單項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演練,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至少開展1次避險演練,切實提升基層群眾遇險逃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