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通,自古為“絲綢之路”青海道北線主要通道之一。歷史上的大通得名于源自祁連山脈東段的湟水支流大通河。公元前61年,漢后將軍趙充國屯田河湟時,開通大通至張掖的通道。之后,這一青海北部通道逐漸發揮著絲綢之路輔道的作用,并日益繁盛。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經常群雄割據,烽煙四起,絲路堵塞,往返于東西方的商隊、僧侶及流民,取道西寧,經過大通,翻越達坂,出扁都口至張掖,方才匯于絲路古道。隋煬帝西征吐谷渾、高僧法顯赴天竺,均從大通進入河西走廊。
清雍正三年設立大通衛,并筑大通(今門源浩門)、白塔(今大通城關)等城;乾隆九年,大通衛署遷于白塔城,乾隆二十六年,改衛為縣。之后隨著建制沿革,大通、門源分別置縣,達坂山以北的大通河流域為門源,達坂山以南北川河流域為大通。自魏晉,大通因絲綢之路戰備通道而聞名,因唐宋絲綢貿易而繁榮,尤其到明代因制海禁而西貿易政策的實施,為絲路沿線和輔線節點城鎮融入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和便利條件,同時也為中原與西域及以西地區進行商品貿易、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安全的通道。
至清乾隆朝中后期,大通境內的長寧堡、新城堡、黃家寨、向陽堡、白塔城等三十三堡寨在絲路輔道的帶動和刺激之下逐漸發展起來。由于處于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又有重要的煤炭、水電等戰略資源,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今境內依然保留著不少烽火墩臺和省內較為完整的數十公里土夯明長城。
從縣城橋頭鎮出發,東出中達坂山至門源陰田可達武威,北出上達坂山隧道可達青石嘴再通河西張掖,西越黑林埡口直達西海及青海湖地區到敦煌,南通湟中、互助,與西寧接壤。大通交通史不僅是一部推動人文交流、經濟繁榮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一代代交通人不屈不撓的奮斗史。20世紀三十年代青海建省,大通由甘肅劃入青海省,當時軍民共建拓寬修建了大通境內第一條公路——寧大公路。大通解放時,過境的寧張公路為全省六條省道之一。之后對寧門、互大、大寶等公路進行了改造。六十年代末,在寧張瀝青路面公路正式建成之際,省內第一條支線鐵路寧大鐵路開建,并在三年后建成通車,擁有煤炭運輸專線等企業專線九條。這一階段為大通交通發展的初步階段,也是關鍵基礎階段。昔日晴通雨阻、大雪封山的寧張公路自此暢通無阻,進一步促進了沿線交通和經濟生產的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動,大通交通發展邁入快速道,大通道的作用和功能也更趨顯著。這一時期,境內省級公路和縣際公路全部實現黑色化。“九五”末期大通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十五”期間,大通公路交通基本形成了“四縱三橫”為主骨架的“樹枝型”公路網,至“十一五”末期,大通公路交通路網結構不斷優化,路網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逐漸由“樹枝型”路網向“網絡型”路網過渡,公路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十二五”期間,全縣公路交通更加安全便捷通暢,發展也更加迅速。寧大高速全線貫通,蘭新高鐵建成通車,村道硬化覆蓋率達百分之百,實現了村村通公交的目標,縣城公交旅游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到末期,全縣初步形成了“四縱三橫兩環”的網絡型公路網。
“十三五”時期是大通實現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時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時期,國家出臺了不少大戰略大手筆大思路,主要有生態保護、東部城市群建設和“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等,也在這一時期,大通公路交通飛速發展,公路等級不斷升級,路網結構日趨優化,建管養運協調發展,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初現雛形。大通交通緊密與國家“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及“鄉村振興”戰略相互對接,為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經濟、智能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而努力。2018年,大通交通新續建項目達三十余項,總投資數十億元,其中大通至克圖高速、加定至西海高速大通段、國道227線改線段、大湟平公路、公交樞紐站、新能源公交充電站、綜合汽車客運站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部分項目已建成投入運行。尤其是建成的大湟平公路,與前期完工的平互大公路連接成環,至此西寧外環繞城線全線貫通通車,大通是銜接兩條線路的重要連通節點,為全力推進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市群建設戰略布局,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建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通交通從古時的郵驛系統到當代的公路網絡再發展到如今的公路、鐵路、管道、光纜、互聯網等組成的綜合智能運輸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從量和質上以指數級躍升,對于復興青海絲綢古道,激活青海道各個干、支線,使它們重新融入連通東西交流的國際商貿通道之中,起到連通東西的關鍵作用。
在西寧海湖新區,有一商業區,名為唐道637。起初不解其意,后來細想,竟是“唐蕃和親”時的年號。唐蕃古道橫貫陜甘,沿河湟谷地進入西寧,不僅推動了漢藏人文交流,而且開拓和繁榮了沿線經濟,也間接影響和促進了通往河西走廊的絲路沿線人文交往和商貿流通。在海東市平安區新建有一處“古驛平安”的小鎮,小鎮設施古香古色,人文氣息濃重,幾乎與“丹噶爾古城”相媲美。“唐道637”、“古驛平安”和“丹噶爾古城”的建成并非偶然,可以理解為絲綢之路“青海道”在一定程度上的復興與激活。
20世紀末,海拔3792.75米的達坂山隧道修通,使227線這條大通道的通行更加安全便捷暢通。2014年蘭新高鐵復線建成通車,從蘭州到西寧經大通直達河西走廊,標志著這條大通道的功能和作用發生著質的變化。人們從絲綢之路青海道“北線”匯入絲路主道愈來愈方便快捷。
二
從大通往西的三大通道,去往張掖的國道227線最為繁忙,人流車流物流較大。走這條通道直達河西張掖及敦煌的次數雖然不多,但印象深刻,恍如昨日。
第一次從大通出扁都口到河西走廊是十年前的一個夏日。
七月的達坂山,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牛羊遍地,風景如畫。進入門源大通河流域,一片金黃,百萬畝油菜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半山腰的觀景臺上,游人如織,彩旗飄揚。在達坂山下的青石嘴鎮匆忙吃了午飯,一路直奔河西,翻越了美麗的祁連山草原,進入了甘青交界的扁都口,這里已不再像祁連山地區牛羊成群了,而是意想不到的荒涼和悲愴。大地以寫意的方式展現了它的蒼勁與深厚。茫茫河西走廊,沙漠戈壁中點綴著大大小小的綠洲與村落,山體的顏色也不再像達坂山披著綠裝,而是原始大地的底色裸露——深灰色、焦黑色、黃白色、土黃色。無法想象干涸的河西走廊能容納如此多的城鎮和村落,的確令人驚嘆。在蒸發量大于降雨量的河西地區,水成了至貴的資源,以至于這里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河流,僅有的幾條由祁連山融雪水匯成的小河也成了季節河。盡管如此,這里的人們依然得生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水資源,維系和守護河西大通道的暢通,有“金張掖”之稱的河西重鎮張掖市被包圍在這無盡的戈壁之中,宛如一幅優美而誘人的畫卷。
車過酒泉而入嘉峪關古城,夕陽西下,古城在一片金色的陽光中愈現魅力和氣勢。萬里長城盡頭的嘉峪雄關,在歷史上無數次阻擋了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文明的入侵。這種地域的防御是原始而又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這也間接導致了區域內各民族間的進一步交流、融合,反而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推動力之一。出了玉門關,在往甘新交界的星星峽途中,大自然展現給我們的是更大的蒼涼,廣漠無垠的戈壁和焦黑色的山丘帶給我們連綿不斷的震撼。在敦煌莫高窟,夕陽下的鳴沙山和月牙泉展示給我們的是另一種奇異和壯美。雄壯與柔美,干涸與水泊,沙漠與綠洲創造著奇景迭出的無限瑰麗。
從大通到河西走廊盡頭,不親歷一次,根本無法領略到這條大通道給人帶來的一次次驚喜。在這里,大漠、綠洲、泉水、落日、懸月、古城等所有勝景一起向你涌來,叫人猝不及防。這條大通道歷經千年而不衰,人文遺跡不勝枚舉,匆忙的旅程根本無法一探究竟。
絲綢之路自西漢通使西域而成,這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從此日漸被人們所熟知。自此,絲路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經濟、文化、宗教、商貿、軍事等方面自然流通,農耕與游牧、內地與邊疆、平原與高地、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發展,極大地推進了亞歐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貿易,也促使大通道沿線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化。
三
參加工作后,單位安排筆者下基層鍛煉。那時大通至西海公路正在建設之中。經過一年建設而全線貫通??⒐を炇蘸螅捎谏綆X路段,巖石開鑿的排水溝達不到標準,領導派我和爆破手老張負責邊溝爆破作業。我們把炸藥埋放在邊溝巖石上開鑿的洞中,設置好導火索,串連了三十個炮眼。老張先讓我到安全距離隱蔽,之后他點燃導火索主線快速和我會合隱蔽。在預定的爆破時間內,炮聲不絕。炮聲停后,我想查看效果如何,便起身快步向作業現場走去,突聽身后老張大喊:“停下!停下!快隱蔽!”聽他這么叫,我側身躲在一塊大石后,就聽一聲巨響,身邊石塊紛紛墜落,身上也落了好幾塊小石子。原來有一響炮延后爆炸了。如果我再向前幾步,那后果不堪設想。遭此驚險一幕后,我每次都小心謹慎,直到完成工作任務。
這條大通道也于當年順利交工驗收,并被評為“優良工程”。之后,大通至西海公路經過多次升級改造,成為大通西出青海湖地區的公路交通大動脈。2017年加定至西海高速公路項目開工建設,建成后將使大通交通公路網融入環青海湖高等級公路網,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更大活力。
前兩年國家批復下達了克圖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使大通又獲得了一條從東峽向化連接門源直達河西走廊武威的高等級公路。目前這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完成八成,預計2020年全面完工交付使用。
至此,大通至河西絲綢之路即將建成三條主要通道,分別連接河西走廊東中西主要節點城市。全部建成后,大通往西北連接河西走廊將達到兩條高速公路、一條客運專線、一條國道、兩條省道共六條通道,這些連接通道無疑將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增強絲路拉動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一代代交通人為交通事業的發展奉獻著自己的熱血和青春,使大通對外交通和區域交通初步實現了綜合化、網絡化,達到了從“瓶頸制約”到“逐步緩解”,為縣域經濟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為域內外“人便其行,貨暢其流”做出了特殊貢獻。
今夏,曾與一位本土作家交談時,他說,大通就是大通道啊。僅從字面意思而言,確如其所言,大通就是大通道,而且是絲綢之路極其重要的大通道。正是這個定位和認識使大通交通飛躍發展,越過了達坂,直通外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各個文明早就劃定了一些邊界和可能的區域,文明不可能漂移太遠,也無法被山川河谷所阻,最終在大通道的連接之下趨于相通。大通所屬的河湟谷地是三大自然區交匯處,同時也是三大區文化的交匯融合點,也許對于既像邊疆,又是內地的青海東部河湟地區,只有不斷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吸收來自中原的漢文化、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青藏高原藏文化的精華,才能走出歷史和現實的大通道,實現我們的夢想。(馬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