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閱讀·老西寧

來源: 西海都市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16-01-04 09:49    編輯: 陳悅         

  昔日的《放學歌》

  口述:楊愷

  記錄:徐瑞

  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西寧的小學都唱《放學歌》,在我很小的時候,常聽家中的哥哥姐姐們唱,每天他們從學?;氐郊抑泻?,仍意猶未盡,在幫父母做家務活的同時也不忘哼上幾句。聽慣了他們的《放學歌》,感覺《放學歌》朗朗上口、曲調單一容易學。

  當時,西寧只有五所小學,分別是女師附小(今北大街小學)、因利鄉小學(今西關街小學)、威威小學(今觀門街小學)、第一中心小學(今南大街小學)、尕廟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南大街小學分校,位于當時縣門街中端路北)。每所學校的師生不過幾百人左右,所以五所學校所唱的放學歌是一樣的,只是各個小學的《放學歌》唱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學校習慣于集合全校師生唱完放學歌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依次排隊走出校門,有的學校經常會讓學生們邊走邊唱,一些孩子在學校唱完后仍覺得不過癮,往往還會結伴而行哼上幾句。每當聽到巷子深處孩子們嬉笑打鬧和帶有稚嫩童聲的放學歌時,我就知道哥哥姐姐們放學回來了。

  《放學歌》是那時候孩子們在校期間唱得最多的歌曲,為了規范孩子們在校時的行為習慣,各個學校對于唱放學歌的形式上十分重視,在歌詞的內容上也力求統一。那時候《放學歌》的內容主要強調孩子們對父母的禮節和感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30年代時小學放學歌的歌詞:“功課完畢太陽西,手持書包回家去,見了父母行個禮,父母對我笑嘻嘻,你去玩會吧,制服脫下去,再來把飯吃……”我曾問過哥哥當年在學校時他們是如何唱的,在他的印象中每次唱歌就像是一種儀式。每當下午放學后,你會看見不大的土操場上,全校師生穿著整齊的制服,在場的每個人都凝視著主席臺,就像等待檢閱的士兵一樣,夕陽的余暉灑滿整個校園,隨著歌聲響起,照耀在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上。當他們唱完后,秩序井然地走出校園。那時候小學的課業負擔輕,回到家中后,家長們也不會給孩子增加額外的功課,聽著哥哥姐姐們唱《放學歌》就意味著他們回家了可以同我在院子里玩了,時間久了,我也漸漸學會了他們學校的《放學歌》。

  上世紀40年代我上小學的時候,西寧的學校漸漸多了,上學的孩子也多了,所以就沒有統一的放學歌了。有的學校的《放學歌》是校方編寫的歌詞,有的學校是挑一些優秀的歌曲來作《放學歌》,而我所在湟川小學的放學歌也是自創的。我們的《放學歌》的歌詞是“夕陽紅光似晚霞,小鳥歸林我們快回家。哎呀同學想想今天功課學的是什么?哎呀同學想想今天功課做得差不差?老師再見啦啦啦啦。同學再見啦……我們快回家。”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各個小學漸漸開始唱國歌舉行升旗儀式,就這樣《放學歌》漸漸消失了。數十年過去了,我仍對當年的《放學歌》記憶猶新,一個個音符伴隨兒時美好時光,常常令我回憶良久。

  常憶青海情

  上世紀60年代末,我們西北林業建設兵團青海獨立團的知青,共800多人接到指示,被編入當時的“青海省新生建筑公司”。那時,這家公司就在如今的南山路與南大街交叉路口南側的一座大院里。公司有一棟兩層樓的辦公室,三四棟住宅樓,職工近4000人。

  1970年初,我被分配到土建六隊,當時六隊隊部就設在原青海省五七汽車配件廠的小樓內。當時,我們不僅承擔了配件廠的建設項目,而且還兼顧著青海省中藥制藥廠(今德令哈路中段)的諸多建設項目。那時,大多數人尚未成家。在工作中,磚工、抹灰工、木工、架子工都是男工,電工、電焊工、鋼筋工、機械工都是女工,與此同時,不少女職工還利用業余時間幫助男職工洗衣服,縫被褥。在工地上,倒茶送水的人中也常常有她們的身影。那時候,我們最高興的事是晚飯過后去看露天電影,大家自帶板凳不約而同來到橡膠廠的大院里(今八一路東段)以及青海煤炭105地質勘探隊一側場地上,這些地方,隔三岔五的就有免費的電影供人們觀看。

  1971年下半年,我被調到第一施工隊。一隊的隊部就在小橋建設巷內,在此期間,我參與過小橋醫院的部分建設項目,參與過原青海省輪胎翻修廠(今朝陽地區)的廠房建設以及青海省熱水煤礦的建設,此后,又參與過钖鐵山鉛鋅礦(現今的西部礦業)的諸多建設項目。那時候,我們數百名建設大軍,在茫茫戈壁灘上,在山坳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為青海的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也就在那一年,我們的許多戰友和同事,有不少人分別調入當時的省第三建筑公司、大通水泥廠、茫崖石棉礦、省第一安裝公司、省第二安裝公司等單位。

  1975年,機構再次變動,原有的青海省新生建筑公司被分成兩家公司,即二建和五建。這一時期我被分配到二建材料科,當時,我是材料保管員,承擔全公司的材料供應。碩大的倉庫和敞口的大棚里,排列有序地堆放著大量的水泥、玻璃、瀝青、油氈等建筑材料以及許多鐵锨、洋鎬、鐵皮水桶、架子車配件等生產工具。

  改革開放后不久,我所在的省第二建筑公司也同樣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而當年在新生建筑公司的日子卻令我久久不能忘懷。(作者:蘆華堂)

  上世紀活躍在湟源的皮影藝人

  過去的丹噶爾地處邊塞,人煙稀少,當地幾乎沒有專業的文藝表演團體,因此看皮影戲就成為當地唯一大型的文化娛樂活動。上世紀60年代以前,每逢年頭節下、公益慶典、冬閑時節,縣城老街的城隍廟、鄉下各村等,都要唱皮影戲。湟源人俗稱“唱影子”或“耍皮娃娃”。皮影藝人稱“影子匠”。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湟源唱出名的有下川(甘肅張掖一帶)影子匠,湟源人稱之為“平番老張”。除此外,就是湟源本地的影子匠。有影響的有:

  曹成良,男,漢族,1933年4月份出生。湟源縣和平鄉曹家溝曲布灘村農民。曹成良自幼喜好民間曲藝,十六七歲時巧逢機緣,投師皮影老藝人“尕把式”學藝,農閑時,跟隨師傅走鄉串戶從事演唱活動。由于他聰敏好學、刻苦努力,二十幾歲就能獨立登臺演出,且小有名氣,平均每年能演出60余場次。當時他完全是出于對皮影的喜愛,并不單單為了生計。

  1953年,他代表湟源縣民間藝人參加青海省第一屆文代會。1954年他參加青海燈影藝術匯演,榮獲個人一等獎。后參軍服兵役兩年。1959年復員回鄉,在農閑時節繼續從事皮影演唱活動,先后在湟中、樂都、貴德、互助、大通等地巡回演出,受到皮影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在業內聲名大振,被當地鄉民尊稱為“曹把式”。

  1981年至1984年,曹成良參加青海省燈影文藝匯演,分別榮獲團體、集體獎。其演唱代表作有《火焰山》《長坂坡》《單刀赴會》《龍鳳呈祥》《紅綾被》《劉海成神》《金沙灘》等。

  李生芳(1932年至1983年),男,湟源縣巴燕鄉上浪灣村農民,乳名“尕來子”。他一生酷愛皮影戲演唱,十幾歲就迷上了“影子”,跟著師傅“尕把式”走南闖北學習皮影演唱技藝。他天資聰慧、博聞強記。雖沒念過多少書,但師傅的演唱無論是全本大傳還是折子小段,他都能很快了然于胸,做到過耳不忘,因而二十多歲便可以獨立登臺表演,幾年后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每次演出時,李生芳一上影臺,隨著鑼鼓家什敲起、開場音樂奏響,他從手拿皮影人在亮子(幕布)上一晃的那一刻起,立刻變成另一個人。他字正腔圓的道白、高亢嘹亮的唱腔,迷倒一大片人,不時博得眾人的喝彩。

  馬登彪,1944年出生,湟源縣和平鄉和平村(舊稱“冶兒莊”)人。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輾轉來到青海,經營不成,轉而在湟中多巴務農。民國時期遷至湟源,先后在南鄉(今和平鄉)一帶的曲布灘、馬場灣、大高陵等地當雇工、務農。1949年,他又在和平鄉和平村務農。馬登彪在家中排行老二,從小喜歡皮影戲,十三四歲就跟著表兄曹成良學唱皮影戲。無奈他天生一副“左嗓子”五音不全,學戲不成。表兄曹成良看他確實喜歡皮影,就勸他改行,轉而教他打版雕刻“皮娃娃”(皮影影人)。愛好、興趣再加上吃苦耐勞、虛心好學,使他制作皮影人的技藝日益成熟,他的“線箱”里影人的種類、數量也日漸豐富。(董皓)

亚洲涩福利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