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果洛地區是一個帶有奴隸制殘余的封建部落社會,社會發育程度很低。經濟單一,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持下,各項經濟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果洛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
1、交通通信
1999年,全州通車里程為2,658公里,其中地方公路1,725公里,實現了鄉鄉通公路。寧果公路改為柏油路面的計劃已經實施,大武至久治公路開通了自治州與四川、甘肅兩省的通道。
以大武鎮為中心輻射各縣鄉的郵電通信網已經形成,全州有郵電局(所)11個,郵路總長1,622公里;州內6縣程控電話與全國聯網,通訊光纜跨州內4縣。首府大武鎮移動電話已并入全國移動電話網。
2、能源供應
果洛州煤炭資源已探明儲量1,100萬噸,建成地方小煤礦5座,年產原煤5萬噸,基本滿足了地方小工業和居民生活用煤的需要。全州現有小水電站9座,總裝機9,500千瓦。青海東部電網同德─大武110千伏送變電工程已全線架通,瑪多縣電站的建設,為進一步加大果洛資源開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3、城鎮建設
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在昔日茫茫荒原上建起了6個縣城鎮,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縣城交通方便,城鎮供電、供水設施齊全,集貿市場遍布,建設征用土地由國家土地管理部門審批,手續簡單,費用低廉。
4、教育、文化、衛生事業
1999年全州有各類學校88所,在校學生8,149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有各類文化、藝術機構20個,縣縣有影劇院、歌舞廳。有各類衛生機構84個,病床467張。有電視轉播臺46座,廣播電視覆蓋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