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隅、青海省東北部,因位于我國最大的咸水湖處青海湖北岸而得名。東與省會城市西寧、海東地區毗連,西與海西州接壤,南隔青海湖與海南州相望,北與甘肅省毗鄰,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連接青海經濟最發達的東部經濟區和柴達木循環經濟區,是青海承東啟西的農牧結合部,環青海湖經濟區-青藏鐵路發展軸線的核心區域,歷史上曾是西平張掖道、鮮水酒泉道的重要絲綢輔道。州府西海鎮離省會西寧100公里,是全省離西寧最近的自治州府,處于環西寧市百公里經濟圈之內。青藏鐵路及國道315、227線和湟嘉公路橫穿全境,正在建設的蘭新鐵路、西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是青海藏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樞紐地區之一,是青藏高原連接河西走廊的戰略通道。全州總面積為3.41萬平方公里,轄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剛察縣、海晏縣和青海湖農場,30個鄉鎮,214個行政村,總人口為28.01萬人。海北地處東南季風、西北干旱、青藏高原三種氣候交匯處,年平均氣溫-0.7℃,最高氣溫27℃,最低氣溫-39℃,無絕對無霜期。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蒸發量1192毫米,年日照時數2440-3140小時,超過海拔3000米的面積占總面積的85%以上。海北州以其優越的區位、富集的資源、秀美的風光、多元的文化和蓄勢勃發的發展前景,成為鑲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海北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海北州是“三河一湖”即青青海湖和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二級支流大通河、中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水源涵養地和發源地,全州冰川面積371.71平方公里,冰川儲量130.44億立方米。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來源于海北。流經河西走廊、內蒙額濟納旗的黑河、托勒河水量的90%源自于海北,被譽為“西部小水塔”。境內有林地面積822.75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11.7%。木材蓄積量64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5.2%。有珍稀動物30余種、野生藥用經濟植物380余種。青海湖濕地是重要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棲息鳥類196種,珍稀魚類裸鯉和瀕危物種普氏原羚均生活在青海湖水系和青海湖畔。海北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態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海北是青海省重要的資源富集地區。礦產資源總量居青海省第二位。海北州地處祁連山脈腹地,山脈縱橫,成礦條件優越,號稱“中國的烏拉爾”。現已發現各類礦產地516處、礦產55鐘,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30余種。礦產資源儲量的潛在價值達1859億元。煤炭、石棉、鐵、銅等儲量各占全省儲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煤炭儲量78417.2萬噸,鐵礦儲量2429.9萬噸,石棉儲量1507.6萬噸,銅礦儲量21.15萬噸。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河流140余條,年徑流量69.2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11.2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67.8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裝機總容量16.2萬千瓦。農牧資源得天獨厚。全州有天然草場3972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67.8%。存欄牲畜327萬頭只。耕地78.75萬畝,人均2.9畝,是青海省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和藏青稞、北方小油菜制種基地。
海北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態旅游目的地。多樣性的地理地貌,構成了濕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峽谷、野生動植物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多樣的民族宗教文化構成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使海北州旅游資源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多樣性、生態性兼容的特點,是“大美青海”的縮影。這里有名列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中國最美的花海“百里油菜花海”、王洛賓先生的經典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誕生地金銀灘草原。全省旅游規劃的412個精品景點中85個在海北。金銀灘(原子城)景區是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游區先進單位,州府所在地西海鎮是全國衛生城鎮和特色旅游名鎮。魅力海北日益成為人們向往的高原生態旅游勝地。
海北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匯聚地。有藏、漢、回、蒙古等2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8.12萬人,占總人口的64.7%,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24.5%。海北是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結合部,也是內地先進思想文化進入草原牧區的先導區。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由來已久。海北州古為羌族居地,數千年前,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以傳說中的西王母瑤池---青海湖、昆侖銅柱---年欽夏格日山為代表的昆侖文化,以祁連多杰華為代表的西夏文化等燦爛的文化瑰寶。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西??す懦潜涣腥氲谝慌z綢之路中外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原子城)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子城是培育“兩彈”精神的搖籃,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共和國揚國威、壯軍威的歷史見證。卡約文化、辛店文化遺址等17處古文化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刈逖缦⑷A熱服飾、阿柔逗曲、蒙古族頌詞、華熱藏族婚禮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在海北這片熱土上共同生產生活,厚重的歷史文化、多民族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草原文化、農耕文化在這里匯聚融合,形成了海北人兼容并蓄、自信開放、務實創新的獨特人文特征。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海北各族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州情實際,積極探索具有高原特色、海北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著力推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統籌發展,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海北取得積極進展。全州生產總值已經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特別是2009年,在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全州生產總值增長15.7%,達到42.57億元;州縣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8%,累計完成28.5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9.2%,達到1.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7%,達到1413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8%,達到4023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1.8%,達到7.7億元。提前一年全面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目標任務。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教育“兩基”人口覆蓋率達100%,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1年。廣播覆蓋率86.1%,電視人口覆蓋率95.5%,通訊覆蓋率100%??萍紝洕l展的貢獻率達39.95%。公共醫療網絡實現州縣鄉村四級全覆蓋,人均期望壽命提升到68.9歲。就業再就業工作全面加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了3.68%。“平安海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入推進,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海北已經進入加速發展、產業加快轉型的關鍵階段。海北搶抓黨中央、國務院支持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和啟動實施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審時度勢,開拓創新,確立了“23455”的總體發展思路,“2”就是建設好“兩個示范區”,即高原生態旅游示范區和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3”就是“三大突破”,即農牧區改革發展、發展特色工業和打造旅游名州上實現新突破;“4”就是大力推進“四個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即門源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祁連有色金屬選冶、剛察熱水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和海晏清潔環保工業四個工業集中發展區;“5”就是實施“生態立州、農牧穩州、工業富州、科教興州、旅游活州”五大戰略;還有一個“5”就是力爭在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高原生態旅游業、特色工業、生態保護與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五個方面力爭走在全省牧區前列。海北各族干部群眾正在以自信開放創新的姿態,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干精神,同心同德,奮力開啟海北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大發展新篇章。
海北是一方生機盎然、充滿希望的發展熱土。我們堅信海北的明天更加美好,海北的事業更加輝煌。海北28萬各族干部群眾熱誠歡迎四方朋友來海北旅游觀光、投資置業、共謀發展。